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缴翼飞 北京报道
“智慧城市”的理念已提出十余年,中国自2014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引入国家战略规划后,一直备受关注。
3月24日,在中国通信研究院举办的智慧城市沙龙上,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应用场景稀缺、规划设计与技术脱节等新问题,要牵好数字政府建设这个“牛鼻子”,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智慧城市的公共属性和协同发展,满足群众生活实际需求。
智慧城市进入“深水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表示,智慧城市进入现阶段用“深水区”来概括并不为过。在满足老百姓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办事效率上有了明显改进,但在保障城市高水平运转、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上还有很多瓶颈。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指出,智慧城市进入“深水区”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其在各行各业以及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性越来越强,生产、生活越来越受数据的影响;二是面临更多待解决的难题,纯粹强调自上而下的完美设计会与现实的技术环境发生脱节,另外目前应用场景比较稀缺,亟需解决技术与应用场景对接。
仇保兴认为,因为缺乏新思路,部分智慧城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反应会出现“延迟”,设想被验证是空想,使得管理应用中出现“空指挥、白指挥、瞎指挥”等现象。不过,目前新出现的健康码、网格式管理等软件服务及应用则展现了自下而上的创新能力,极大丰富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展现了可观的发展前景。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郑宇也指出,智慧城市仍面临四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数据的归集和共享仍然存在‘数据孤岛’。第二是平台的支撑能力还不足够,目前的云计算平台自我扩展和迭代能力跟不上智慧城市的发展。第三是基于同一个底座共建以及建成之后的生态运营难。第四是只有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机制建立,才能保证智慧城市进一步向前发展。”
汪玉凯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到今天,要从三个维度来看待,首先应该重申智慧城市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百姓福祉,同时智慧城市应该更突出公共属性,智慧城市体系需要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另外,还要发挥协同价值,智慧城市不能单打独斗,要做好协同工作,克服体制机制障碍、观念障碍等难点痛点。
前沿技术与组织架构协同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规模巨大。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但一些地方也担心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会难以跟上目前快速的技术演进。
郑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要尽量保证智慧城市的基础体系不变,首先以数据为中心构建智慧城市体系,把数据处理各个环节中的共性问题抽象出来,变成方法论和模型呈现到平台里,进而去应对变化的应用场景,同时建立从感知、管理、服务到效果呈现的反馈系统,其中既有应急指挥、交通调度等即时反馈,还包括数据沉淀出的演进趋势等长效反馈,以此来保证智慧城市的基础体系可以不断迭代和自我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雄安新区设立将满五周年,此前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也多次突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将在智能化的潮流下正在努力搭建中国智慧城市的“新样板”。
作为建设“智慧雄安”建设的亲历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徐志发介绍,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更加务实的建设阶段。此前“智慧雄安”的规划建设中制定很多持续30年至50年领先的目标,首次提出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理念,从架构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作为技术底座,都为这座现代化新城市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郑宇透露,京东科技为雄安新区打造了专门的打造的区块数据平台,向下连接IoT管理、CIM等平台,向上可支撑雄安所有的业务系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部署在平台上的信息化系统已达到130个,数据总量近180亿条,平均每日新增近50余万条,数据规模和增长速度已达到国内中大型城市的水平。同时,雄安的智能中枢——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也预计将在今年竣工。
汪玉凯也表示,中国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非常强大,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与企业、政府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大关系。“但如果紧紧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徐志发建议,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从局部开始建设并逐渐迭代。除了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之外,还应打造科学的、弹性的组织架构,尤其是牵好数字政府这个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牛鼻子”。
以较早探索出管运分离、政企合作模式的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政府通过统筹推进成立政数局,对各部门板块的信息中心进行优化调整,突出政数局在信息化、数字政府建设上的职能。同时,发挥广东省ICT技术和产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引入了三大运营商、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金融类企业等,让专业的公司去做专业的事情,形成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力。
此外,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仇保兴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乡镇是智慧城市的薄弱短板,也是未来的发力重点。首先应该在4G覆盖率等基础核心公共品上面实现同等建设,同时将智能手机作为智慧城市拓展的重要终端,让数字技术低成本地实现在智能手机之上,利用好数字化的协同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